老虎汇亿元增持 嘉应制药控制权之争会否战火重燃_BB平台体育_BB平台体育官网注册登录
电话

24小时咨询热线

13356479265

BB平台体育

BB平台体育

联系方式

微信二维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BB平台体育

老虎汇亿元增持 嘉应制药控制权之争会否战火重燃

商品详情

  【 嘉应,古行政地名,位于现广东省梅州市。古语中,嘉应亦有祥瑞之意。然而,近期嘉应制药并不“祥瑞”。去年12月,嘉应制药发起人之一、原实控人黄小彪将持有的绝大部分股权转让至深圳市老虎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虎汇)后,上市公司便陷入实控人争夺的旋涡。近期,随着老虎汇的两次增持,其与二股东的持股比例拉开差距,但离控股上市公司还远。

  回顾嘉应制药过往的十年,这家由老牌制药厂改制、手握清朝民间秘方的企业正面临一场青黄不接的危机:一方面,嘉应制药的核心品种双料喉风散和重感灵片竞争力减弱;另一方面,天然冰片项目、糖尿病新药项目和纳米抗肿瘤项目何时盈利,还没明确的时间表。如果不是凭借此前投资的金沙药业,嘉应制药的利润只能“开倒车”。】

  去年12月,斥资10.47亿元、受让11.27%股份,深圳市老虎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老虎汇)成为嘉应制药(002198,SZ)第一大股东,但不是控制股权的人,上市公司也暂缺实控人。这也为此后出现的控制权之争埋下隐患。

  为了通过增加持股票比例控制上市公司,6月份以来,老虎汇两次增持,合计耗资近亿元。截至6月19日,老虎汇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嘉应制药6436.29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2.68%。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5月26日,老虎汇披露了增持嘉应制药股份的计划,拟在未来12个月内增持不超过嘉应制药17%的股份。增持完成后,其持股票比例将大幅超越第二大股东陈泳洪10.94%的持股比例。

  6月1日~7日和6月14日~16日,老虎汇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长安权-股权并购投资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分别累计增持嘉应制药510.11万股和206.19万股,分别占总股本的1.0051%和0.41%。

  记者注意到,老虎汇的两次增持都是通过证券交易市场直接买入。其中,首次增持每股均价为13.932元,增持金额为7106.8万元;第二次增持,每股均价为13.90元,增持金额为2866.89万元。两次增持合计耗资9973.69万元。

  公告显示,截至6月19日,老虎汇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嘉应制药6436.29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2.68%。

  老虎汇表示,增持是基于对生命医药行业前景的看好及对嘉应制药投资价值的认可,且作为第一大股东希望能够通过增持进一步增加对嘉应制药的持股比例。

  随着增持计划的实施,或将使老虎汇最终弥补其去年的遗憾——去年12月,老虎汇斥资10.47亿元,从嘉应制药原实际控制人黄小彪手中获得了嘉应制药5720万股股份,从而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但不是控制股权的人。

  由于第一大股东的变更,嘉应制药进入无实控人状态,老虎汇随后也陷入了与嘉应制药管理层就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漩涡中。

  嘉应制药管理层及老虎汇双方,曾在公告中就上市公司实控人的认定问题各执一词。

  在去年12月初的《详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老虎汇披露,受让黄小彪的股份后,老虎汇成为嘉应制药的控制股权的人和实际控制人。

  但仅10天后,嘉应制药在回复深交所的问询函中就表示,由于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分散、老虎汇不存在能够实际控制公司发展规划和生产经营的情形等原因,协议转让后,公司不存在控制股权的人和实际控制人。

  此外,嘉应制药管理层开启“自卫”模式——今年4月12日,包括嘉应制药董事长在内的10名股东曾协议成为一致行动人,这10名股东合计持有嘉应制药1.41亿股(占总股本的27.95%),成为嘉应制药控股股东及实控人。

  但1个月后,上述“一致行动”关系便宣告解散。在5月10日解除一致行动关系的公告中,嘉应制药表示,经公司董事会召集10名股东进行充分的协商沟通后,出于审慎考虑,从大局出发,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争议而导致不必要的公司控制权纠纷,上述股东同意解除一致行动关系。

  同时,嘉应制药在这份公告中还强调,老虎汇虽然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但仍无法实际支配控制公司,公司目前无控制股权的人及实际控制人。

  此外,在嘉应制药发布年报时,还出现了2名董事因个人原因,未亲自出席会议,亦未委托代表出席,不能确认年报真实性的闹剧,这也被外界解读为对老虎汇进入公司的“抗议”,但嘉应制药随后对此作了更正。

  嘉应制药有关人员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老虎汇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后,暂时还没有参与到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原来的经营管理层目前还比较稳定。

  6月20日、21日,记者多次拨打老虎汇公开电线日下午记者赶往老虎汇公司,但当天公司办公室无人上班。

  如果不是一场控制权之争,嘉应制药(002198,SZ)或许不可能会引起外界太多的关注。上市十年以来,嘉应制药的主业虽然一直不温不火,但它让不少投资者“翘首以盼”,原因是公司身上有一个重要标签——天然右旋龙脑(天然冰片)生产商。

  2016年嘉应制药的参股公司广东华清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清园)生产的天然冰片进入小量生产期。

  2017年6月13日~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对华清园生产天然冰片原料的梅片树基地进行实地探访时发现,华清园对外宣布的梅片树种植培养面积与嘉应制药年报所披露的数据不一致,实际种植培养面积甚至是一笔“糊涂账”。

  华清园梅片树1号种植基地坐落在梅州市平远县马山村,这里也是梅片树的集中种植地区。

  梅片树富含右旋龙脑,而天然右旋龙脑又是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血宁片等中成药的主要配方成分。2013年,嘉应制药以675万元获得华清园45%股权,希望能够通过大宗短缺珍稀原料药材天然冰片的自主供给,增强公司主要经营产品双料喉风散的治疗效果,从而巩固市场地位,提升公司在行业的竞争力。嘉应制药总经理黄利兵还在2013年股东大会上谈到,在整合金沙药业的基础上,将天然冰片产业化作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公司未来将步入一个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成长期。

  从2014年开始,华清园便在平远县石正镇马山村、潭头村等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种植梅片树,基地种植培养面积约2355亩,发展农户种植约8380亩。而在2014年前,基地种植的梅片树可采收面积约1500亩。

  6月14日,凌长新作为华清园公司合作种植户之一,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华清园如今拥有3个基地,总面积约为19000亩。近两年公司扩种速度加快,不少农民加入种植队伍,种植热情高。“今年售苗期的时候,订到没有。(种苗)我们自己都不够种。”他说。

  农户与华清园签订合作合同,然后从华清园购买种苗,在自家山地上种植,待3年后进入收割期,农户收割梅片树枝叶,由华清园公司以1.2元/公斤的价格保价收购——这就是华清园与农户的合作模式。

  以凌长新为例,2013年始在自家山地上种植梅片树,至今种植培养面积已达200多亩。后来,他来到华清园公司任职,协助管理梅片树种植。

  华清园总经理凌凤清也向记者确认,“(华清园梅片树种植)示范林+原料林19000多亩,这个数据是准确的,我们还有详细的规划和(种植)地址,这些都有记录。”据他介绍,2016年华清园拥有示范林8000余亩、原料林8000余亩,今年又新增了几千亩。所谓“示范基地”是由华清园公司自己租地种植并投入管理的林地;而“原料林”则是农户自主投入种植,公司免费提供管理指导,保价收购枝叶的部分林地。

  “公司基地种植培养面积去年是8000多亩,今年加种了1000多亩,现在我们自己的(基地种植)差不多1万亩。1.9万亩是加上农户种植的数据,包括东石镇、五华县等地区的农户。”凌凤清告诉记者。

  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嘉应制药2016年年报透露,“2014年至今梅片树基地种植培养面积约2355亩,发展农户种植约8380亩。”

  为了捋清这笔糊涂账,2017年6月22日,记者再度向嘉应制药核实梅片树种植培养面积的数据,公司董秘办人士回应称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均由华清园书面报告。据了解,华清园2016年度梅片树产业化项目情况汇报书中统计了2014年至今梅片树种植培养面积2355亩,在梅州、普宁等地发展农户种植约8380亩。“华清园对外数据中的 自有示范基地 概念,我这边也不太确定,而且我们年报中统计的也只是2014年至2016年。”公司董秘办人士称。

  凌凤清于6月22日再度回应记者称,这个可能是统计部门的统计口径和统计范围的问题。“统计部门不知道按哪个统计的,数据太多,还有个可能是,这个(数据)是梅州地区的,梅州以外还有。”

  “我们今年5月份才来搞一个GPS定位,就是我们内部系统的监控,基地管理在今年5月份才完善。因为现在基地慢慢的变多,农户发展都是动态的。”凌凤清告诉记者。

  6月14日,平远县林业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平远县梅片树的种植培养面积并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主要是由华清园牵头,带动农户种植,以公司基地为主,带动农户种植为辅,“平远县梅片树种植培养面积不到20000亩,农户种植培养面积大概有8000多亩,但农户种植目前还在探索起步阶段。去年采收了一部分,但采收的是他们(华清园)基地的,不是农户的。基地在马山村和谭头村,农户分布则比较分散。”

  根据华清园方面透露,合作农户主要分布在平远县东石镇、五华县等地。记者也注意到,在梅州平远县及梅县区,确实有多个梅片树种植专业合作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梅片树从种植到采收,需时3年。每亩山地可种植250~300株梅片树,3年后每棵梅片树可采收12~13公斤枝叶。华清园厂长刘志和记者说,目前新的梅片树种源冰片含量已经提升至千分之十以上,即1吨枝叶含有10公斤左右天然冰片,对高含量种苗的培育是华清园科研团队近几年致力攻克的问题。华清园目前天然冰片的提取率达95%以上。

  凌凤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公司此前的规划,到2018年公司梅片树的种植培养面积要达到50000亩,但目前来看无法达到,“因为我们对梅片树的冰片含量有更高的要求,现在还在选定种源。要规模化种植还要一点时间,现在我们也有意识(地)放慢脚步。”

  截至目前,华清园已经累计投入2亿多元,资金来自股东按比例的出资额及借款,另外还包括政府的少量补贴资金。据凌凤清透露,华清园每年支付给外来工及附近几个村村民薪水支出就达数百万元,不过记者尚未能从第三方证实该说法。

  据嘉应制药历年年报披露,华清园2014~201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10.1万元、260.0万元和415.6万元,实现盈利-4万元、-166万元和-295.5万元,但实现净利润14.7万元、159万元和486.8万元,盈利的大多数来自是政府补贴。

  日前,嘉应制药有关人员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对华清园累计投入2亿元的说法,表示“不清楚”。

  记者注意到,截至去年底,华清园总资产仅为7875.5万元,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凌凤清和记者说,华清园去年生产天然冰片10多吨,自己对华清园的未来非常乐观,他表示,“嘉应制药未来5年,我敢肯定增长点必须在我们这公司。”

  嘉应制药上述有关人员则表示,“应该说是有所贡献,但(增长)最主要还是靠我们自己的生产基地,自有产品来做。华清园只是作为我们的一个参股企业,一个间接收益。”

  “现在华清园主要还是资金的问题,所以他们比较慎重。”上述嘉应制药人士表示。

  嘉应制药(002198,SZ)给长期资金市场留下不少“念想”,近几年公司讲得颇多的是天然冰片。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虽然天然冰片被各种夸耀,但国内仅有3家天然冰片制造商。目前看来,湖南、江西的两家天然冰片制造商无论在公司规模或种植培养面积上都比嘉应制药参股的华清园有优势。再者,由于合成冰片与天然冰片的价差非常大,因此国内制药厂大多采用合成冰片作为原材料。

  据了解,冰片主要有合成冰片、天然冰片两种。人工合成冰片主要由樟脑和松节油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化学合成产物有龙脑和异龙脑,合成冰片在很大程度上疗效不及天然冰片。天然冰片即为龙脑香料植物龙脑香的树干经水蒸气蒸馏所得的结晶。近乎纯净的右旋龙脑,主要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国内生产天然冰片的厂商主要有3家,分别为湖南省新晃县龙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新晃龙脑)、江西林科龙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林科龙脑)以及华清园。

  湖南新晃龙脑历时19年,将单株野生龙脑樟人工无性繁育成现在的2.8万亩龙脑樟原料林基地。目前公司已建有年产100吨天然冰片和400吨以“新晃龙脑”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的相关系列新产品生产线。

  目前,江西林科龙脑公司在江西吉安市境内拥有龙脑樟原料林基地2万余亩,计划2017年前建成5万亩以上。

  与湖南、江西两家制造商不同的是,华清园提取天然冰片的介质为梅片树,而另两家主要是从龙脑樟中提取生产天然冰片。

  华清园总经理凌凤清对公司的发展前途非常乐观。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他表示,“国内三家右旋龙脑制造商,其他两家今年我的规模就能超过他们,技术上我们是国际领先。”

  凌凤清算了一笔账,“去年我们生产了十几吨的天然冰片。今年预计产量会翻番,到二三十吨左右。明年就不是翻倍了,要是农户种植的产量释放开来,起码就是100吨的产量。”

  凌凤清坦承目前华清园尚未盈利,仍在投入阶段,但他乐观地说,“应该是今年就能够达到盈利,明年是绝对盈利,而且极有可能会超过嘉应制药本部的产值。它没有并购金沙药业的线年就可以超过它本部的产值。我们一旦量化生产,3个亿5个亿,很快就可以出去(产值)。”

  凌凤清乐观的依据在于,虽然内地符合国家药典标准(纯度96%以上)的天然冰片市价在5000元~6000元/公斤,但在香港,天然冰片的市价能够达到3.3万元/公斤。凌凤清认为,一旦打开境外销路,以华清园目前具备的产能,产值猛涨是必然的事情。“我上个礼拜从香港回来。我们研发中心正在研发调试,如果调试出来的天然冰片可以直销香港,一吨就是3000多万元,十吨就三个亿了。所以我这个产值很快就会超过嘉应。未来5年嘉应制药应该也没什么新项目,肯定是我这个(华清园)是最大的亮点。”

  凌凤清还和记者说,每年国内天然冰片的需求量就达1万吨以上,而华清园目前已经具备500吨/年的生产能力。

  现实真有凌凤清说得那么美好?实际上,由于资源和成本的限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中药复方都是用合成冰片代替天然冰片。

  湖南新晃龙脑公司有关人员和记者说,天然冰片国内隐性市场需求在500吨~700吨/年,而看得见的市场需求只有200吨~300吨/年。与凌凤清说法不同的是,上述有关人员和记者说,因为天然冰片按照每个客户的需求定制,纯度不同价格不相同。纯度96%的天然冰片目前市价为3000多元/公斤。“我们是走量的,量多的话可能还会有优惠。”

  凌凤清对此回应称,不一样的客户对药品的要求也不一样,天然冰片的价格不能简单对比。

  上述湖南新晃龙脑公司人士和记者说,“国内市场也不是非常大,我们自己找客户的话不是很多的,一般都是人家制药厂来找我们谈合作,我们强求人家去用我们的材料,人家一般是不会用的。因为有合成冰片在,合成冰片的成本价是很低的,所以一般制药公司是不会考虑我们这种高成本的供应商的。企业也要出于利润考虑。我们很多客户都是针对国外市场的,针对国内市场的客户不是特别多的。”

  据凌凤清透露,华清园在积极寻找国内客户的同时,正尝试打开境外市场的销路。“上个星期我也去跟香港的客户谈,但是我们的东西能不能够达到他们的标准,现在研发中心也正在调试。”

  前述湖南新晃龙脑公司有关人员表示,国内的医药监制与国外差异比较大,尽管目前来看国外市场空间更大,但是国产天然冰片要想打开国外销路,“难度肯定是有的。”国内外市场对天然冰片的纯度和质量的考查规格都不一样,“特别是欧洲和美洲,都管控得很严,市场需求是不一样的,而且监管也不一样。”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湖南新晃龙脑公司成立于1997年,至今仍处于投入阶段。“前期准备和铺设工作大概准备了10年,我们的龙脑樟树大概要种植5~6年才能采摘利用。我们线年多了,(市场布局)准备的线年。”湖南新晃龙脑公司相关的人说。据了解,湖南新晃龙脑公司天然冰片年产量已经达100吨,是国内产量最大的天然冰片生产商。

  “我们现在产销不是太平衡,但我们一般生产是根据市场走,不会有过多的库存货,因为存货堆积在公司也没有意义,如果包装不好的话,会自然挥发。”上述人士坦言。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实际上嘉应制药的前身梅州制药厂早在1979年左右就开始谋划在梅州种植梅片树,生产天然冰片,但后来一直未能有突破性进展。嘉应制药有关人员就此向记者解释称,“因为没有形成种植规模,所以当时没有做起来。”

  综合来看,尽管天然冰片具有无可比拟的医药价值,但是前期投入成本太高,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同时国内市场应用有限,这些因素都使得国内企业望而却步,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国内仅有3家生产厂商做天然冰片的原因。

  对于为什么天然冰片前景一片大好,国内却少有企业入局,凌凤清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因为他们没有山地资源,山地资源不是珠三角企业有钱就可以实现的。制药厂商如果像我们这样做的话,他们感觉划不来。我们是农民,跟农民好打交道。上市公司干不了这个,(他们)动不动就要什么时候见效益。我们公司负责租地的4个工作人员,一年到头都在外面租地。上市公司和大集团,要连片搞到种植地,几千亩几万亩的规模,得要多少时间去弄,(这些资源)不是你有钱就可以办事的。”

  深圳市老虎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两次增持,引发了人们对嘉应制药(002198,SZ)控制权之战的猜测,也让更多人关注起了这家地处广东梅州的企业——这块让“老虎”咬住的肉,真有那么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嘉应制药上市十年来的年报发现,这家由梅州制药厂改制而来的企业,业绩数字好看,但背后也藏着一些尴尬。比如,其称之为“销售主力军”的核心品种未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反而是2008年投资金沙药业,实现净利润6182.76万元,占上市公司合并归属净利润的112%。而公司寄希望的新药,尚不足以贡献利润。

  2007年12月,嘉应制药在深交所上市,最知名的品种是被冠以“喉科圣药”美誉的独家品种双料喉风散。在“招股说明书”中,公司将双料喉风散和重感灵片称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2016年时,嘉应制药在年报中多次强调,报告期内,坚持以主导产品双料喉风散、重感灵片为营销重点,二者继续成为年度销量主力军。

  去年嘉应制药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17.2万元。然而其中真正的“主力”却是子公司金沙药业,金沙药业营收约为3.07亿元,占上市公司合并营收的68.2%,实现净利润6182.76万元,占上市公司合并归属净利润的112%。

  时间回到收购金沙药业前,“招股说明书”显示,2004年~2006年,双料喉风散、重感灵片的合计销售收入分别为3310.69万元、4814.08万元和5646.95万元,分别占公司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88.39%、89.97%和90.11%。

  事实上,嘉应制药的“双叉戟”在细分行业的竞争力在当年就较为有限。嘉应制药在“招股说明书”中引用数据称,2006年重感灵片在华南地区特别是广州的市场占有率在0.44%左右,排名第28位。据此,预计双料喉风散在全国和华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在1.1%和6%~7%左右。

  不过,嘉应制药在上市当年仍相当看好双料喉风散和重感灵片的发展趋势,并募集1.5亿元用于双料喉风散系列产品生产建设。其当时描绘的蓝图是——项目达产后,两种产品的年销售收入会增加1.24亿元、税后利润4781.70万元。

  该募投项目2009年底投产,据资料显示,2009年和2010年,嘉应制药双料喉风散的新增销售收入分为323.75万元和3902.7万元,对应的新增税后利润为81.97万元和958.55万元。

  从2011年开始,嘉应制药便不再单独列出双料喉风散和重感灵片的销售收入。而在2016年的年报中,除了双料喉风散,嘉应制药还开始称接骨七厘片是公司的主导产品,并表示这两者的生产及销售状况直接决定了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水平。

  募投项目是否不达预期,双料喉风散的产能利用率是否饱和?日前,嘉应制药相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募投项目现在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生产销售的需要,产能利用率基本能够达到要求;这几年我们还增加了一些自动化设备进来。”

  欧睿通过案头研究及行业访谈作出的估计,2014年中国五大咽喉产品中,金嗓子和桂林三金分别以18.6%和15.4%的的市场份额排名前两位,嘉应制药没有在列。

  嘉应制药及子公司还有着多个受投资者追捧的项目:治疗糖尿病的桑皮素、纳米抗肿瘤药物等。而在过往的研报中,券商也曾多次力挺这几种业务将成为嘉应制药新的利润增长点。

  2014年4月,嘉应制药发布与暨南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合同的公告,双方共同参与“抗肿瘤纳米药物”(暂定名)开发项目的研发。嘉应制药指出,该药物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开发周期无法预估。

  而桑皮素胶囊方面,据2014年5月的嘉应制药公告称,全资子公司金沙药业向公司董事会提交了关于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药桑皮素胶囊(中药)进入Ⅱ期临床补充阶段的报告。据了解,桑皮素胶囊为金沙药业自2000年起开始研制的国家五类中药新药,距今已有17年多。

  时至今日,上述两个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项目似乎没有被披露更多进展。公司2016年年报显示,“抗肿瘤纳米药物”(暂定名)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但对桑皮素胶囊的进展没有明确提及。

  6月中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辗转联系到负责抗肿瘤纳米药物项目的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副院长陈填烽。其表示,上述项目已结束临床前研究,将与嘉应制药负责后续工作,另外,原定的研究经费也有所调高,具体进度需询问嘉应制药。

  记者注意到,嘉应制药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并不多。2015年和2016年,嘉应制药的研发人员数量在90人以上不到100人,对应的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222.95万元和1120.2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均不到3%。

  6月22日,上述嘉应制药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补充采访时示,公司新药研发如果有什么进展会及时披露,而现在还没有。对于糖尿病新药为何17年还进展缓慢,该的人说:“现在还在临床阶段,还没审批。暂时还没有其他进展,有进展我们会披露。”而对公司未来是否加大对新药的研发投入,他提到:“暂时还没披露,还不能说,我也不太了解。”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嘉应制药股东从2011年至今共发生近50笔减持,累计套现超过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嘉应制药高管并非每次减持都在公司自身发布的公告中及时披露。以原董事黄俊民为例,黄俊民2011年5月开始减持上市公司股份,但其首笔减持行为直到2011年定期报告公布才有所提及。

  6月26日,嘉应制药董秘办人士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高管的减持按照深交所的规定,都及时向深交所报备披露出去了,具体可以查询深交所网站。

  对于目前的嘉应制药,随着创始团队核心人物黄小彪去年底将所持的绝大多数股份转让给老虎汇,未来走势或将愈加充满变数。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今,嘉应制药共发生近50次股东减持行为,巧合的是,黄小彪、第二大股东兼公司董事长陈泳洪、第四大股东黄俊民减持的时间几乎保持一致。

  2007年12月18日,嘉应制药上市,在当时的招股说明书中,公司全体股东黄小彪、陈泳洪、黄智勇、黄俊民和黄利兵承诺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3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发行人股份。然而上述股东所持股票限售期刚过,2011年1月6日,嘉应制药股东黄智勇就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160万股,套现2648万元。此后嘉应制药股东开启轮番减持模式。

  公开资料显示,黄小彪2011年4月至7月期间分三批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统和二级市场竞价转让公司股份905.5万股,持股比例由27.04%下降至22.62%,累计套现9631.6万元。同年3月至7月,陈泳洪通过大宗交易和市场竞价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009.4万股,套现金额达到1.09亿元。黄俊民也在2011年5月至6月期间竞价转让184.5万股,套现超过2000万元。

  2014年6月和7月,黄小彪再度分三次减持2372.3万股,累计套现2.08亿元,2015年3月和5月,黄小彪累计抛售超过1000万股,套现1.3亿元。巧合再次上演,黄俊民也在2014年6月和2015年2月多次抛售所持股份。陈泳洪也在2014年和2015年进行了多次减持。

  经过一系列减持动作,截至2015年底,黄小彪和陈泳洪的持股比例分别只有11.27%和10.94%。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2011年后至今前述4大股东累计进行了至少46笔减持,累计套现金额超过7亿元,但嘉应制药并未在每次减持行为后在公司自身发布的公告中及时披露。

  嘉应制药的首份股东权益变动公告披露于2011年3月23日,称2011年1月6日至2011年3月18日,黄智勇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和二级市场竞价转让公司股份809.2万股,占总股本的4.93%。

  2011年5月10日,嘉应制药发布控股股东减持提示公告,随后2011年6月10日、29日和7月6日,嘉应制药三次公告黄小彪的减持行为。

  在此期间,陈泳洪和黄俊民两位股东也几乎同期发生减持行为,但记者注意到,黄俊民的减持行为未在公司自身发布的公告中及时披露,直到2011年定期报告公布才有所提及。此后在2015年2月份公告中才详细披露,该公告一口气披露了黄俊民2011年至2015年的11笔减持记录。陈泳洪2011年的减持行为也未在公司自身发布的公告中及时披露,同样只是在后来的定期报告中有所提及。

  嘉应制药2015年12月5日披露的关于黄小彪的《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2015年5月黄小彪共发生5次减持行为,但记者只在同期的公告中找到两份减持公告,共披露了控股股东3次的减持行为(此时控股股东为黄小彪)。

  嘉应制药前述有关人员对于股东减持的公告披露回应称,公司股东减持的信息披露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之前减持新规还没出来的时候,股东减持比例没达到披露标准就没有披露。

  对于以上情况,嘉应制药董秘办人士6月26日回复记者时表示:高管的减持按照深交所的规定我们都及时向深交所报备披露出去的,具体可以查询深交所网站。大股东权益变更5%的时候,按照规定需要出权益变动报告书,前文提到的公告是配套权益变动报告书一起出的提示性公告。

  嘉应制药多份公开资料显示,第二大股东陈泳洪自上市以来至今一直担任嘉应制药董事长职务,第四大股东黄俊民作为董事的任期为2011年上市至2015年5月20日。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深交所网站监管信息公开栏目后发现,在“董监高及有关人员股份变动”中,确实可查询到这些减持行为的记录。

  消息称三星 Galaxy S24 系列国行版“即圈即搜”将支持谷歌搜索

  特朗普被定罪 通过政治模型预测美大选几乎全中的历史学教授:这让模型陷入混乱

  我借调机关五年,加班时送保洁大姐一份外卖,晚上她悄悄来我宿舍,第二天我掀了领导桌子

  一岁半女娃胸部发育如十一二岁,医生:属于微小青春期,有极大几率会出现发育等现象。家长不用过度担心,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