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平台体育
为全面反映我国2012年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组织编写了《2012-2013年中国光伏产业年度报告》。报告自2010年开始,至今已连续发布3年,每年都会向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住建部、能源局、国标委等相关部委司局领导发送,同时会发送给全国各省市分管光伏的省市领导和工信口相关领导,以及联盟成员单位,每年发送量在800本以上。目前,该报告已成为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管理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业内了解光伏产业发展状况的主要参考资料。
本报告共分10章近300页,对2012年全球和我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概况,按多晶硅、硅锭/硅片、电池片/组件、设备/辅料、光伏应用、光伏专利和标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介绍。报告素材主要依托于联盟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数据来源较为权威,观点比较独到,基本上反映了全球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况及发展趋势。有需要报告全文的读者可与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处联系。
图 44 2011-2012年深圳创益薄膜电池生产成本及售价(单位:美元/瓦)
图 48 2011-2012年应用材料光伏设备业务新增订单额(百万美元)
图 51 2012年1-9月我国四家光伏设备企业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长情况
图 69 2009-2012年我国光电建筑一体化核准项目规模(单位:MW)
表 33 2011-2012年全球部分光伏设备厂商运营情况(单位:百万美元)
表 34 2011-2012年全球部分光伏设备厂商光伏业务占总营收的份额
总体而言,2012年全球光伏产业面临一定程度的困境,市场增长缺乏动力,当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32.0GW,同比2011年的30.2GW仅增长6.0%,这也是近十年以来全球光伏装机市场的最低增速。
2012年,世界主要光伏应用国家在鼓励装机的同时,纷纷削减光伏补贴。一方面是光伏电池组件的价格进一步下滑,降低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光伏电池系统投资收益率明显上升,投资热情保持高涨态势。为此,一些光伏安装量增长明显的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等逐步降低光伏上网电价补贴,以抑制投资过度,减缓国内电价上涨势头,同时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欧债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扩散,欧洲经济增长缓慢,主要国家开始实施财政紧缩政策,西班牙、希腊、捷克、瑞士、葡萄牙等受欧债危机影响较深的国家则削减或终止光伏补贴资金。西班牙甚至宣布于2012年2月终止光伏补贴政策,并对已经开展的光伏项目进行调查。较为特殊的是意大利,由于2011年意大利新增光伏并网量达到了9GW,光伏补贴资金接近当初意大利政府设定的限额,致使2012年意大利光伏补贴资金有限,新增光伏装机量大幅降低。
受光伏装机市场影响,2012年全球各类光伏产品生产规模与产量没有延续之前的快速增长势头。多晶硅方面,2012年全球产能达到40万吨,同比增长20%,产量约23.4万吨,略低于上年的24万吨。德国Wacker、保利协鑫、韩国OCI和美国Hemlock公司2012年产量依次为3.8万吨、3.7万吨、3.3万吨和3.1万吨。硅片方面,产能达到60GW以上,同比增长7.1%,产量达到36GW,与2011年持平,其中位居首位的保利协鑫产能和产量分别为8GW和5.6GW。电池片方面,全球产能超过70GW,产量达到37.4GW,同比增长6.9%。电池组件方面,全球电池组件产能超过70GW,同比增长11.1%,产量约37.2GW,同比增长仅为6.3%,全球太阳能电池组件出货量最大的前十家产量均达到GW量级。
2012年传统装机大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大幅削减光伏补贴,欧洲光伏装机市场出现一定程度下滑,但随着新兴光伏市场如中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开始启动,全球光伏装机量仍较2011年有所增长,但增速明显回落。201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32GW,同比增长6.0%,增速比2011年回落近66个百分点。其中欧洲光伏新增装机量达到18.2GW,占据全球新增装机量的56.9%,占比比2011年下降约13个百分点。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00GW。
2012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达到了36GW,按每瓦太阳能光伏电池耗硅量6g算,2012年电池组件所需多晶硅21.6万吨,而全球多晶硅实际产量为23.4万吨。由此可见2012年全球光伏产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依然延续,供需失衡的状况未能得到缓解。受此影响,全年各类光伏产品价格在2011年下跌的基础上进一步走低。2012年1月至12月,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价格分别下跌了50.8%、28.3%、27.7%和31.6%。光伏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滑导致了很多本就经营艰难的光伏企业雪上加霜,不少企业面临破产境地。
2012年全球光伏产品价格延续了2011年下降势头,加上欧洲主要光伏应用国家纷纷削减光伏补贴,给本就运营艰难的欧美光伏企业进一步打击,破产倒闭潮流涌动,欧美光伏制造业步入寒冬时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国Q-Cell公司的破产。Q-Cell公司破产不是欧美光伏企业在2012年的个案,还有相当一批光伏企业相继步入Q-Cell的后尘,其中包括美国Abound Solar、NovaSolar、Global Solar、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以及德国SunConcept、Solarwatt等知名企业。
2012年是我国光伏产业极为艰难的一年,从内部看,产业面临供需阶段性失衡,价格下滑压力较大,从外部看,国外贸易壁垒围堵,出口不确定性增高,企业承受极大经营压力,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在内外压力下快速发展势头受到遏制,产业规模增长缓慢,产业恢复理性发展。尽管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产量仍然位居世界首位,但增长幅度明显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2012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为7.1万吨,同比下降15.5%;多晶硅进口量约8.3万吨,同比增长27.4%,进口额达到21亿美元。硅片产能超过40GW,产量达到28GW,同比增长16.7%,世界占比达到77.8%。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23GW,同比增长9.5%,增幅比2011年下降90.5个百分点,世界占比达到6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12年全年太阳能电池出口额127.9亿美元,同比下降43.6%。
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产品成本持续下降,光伏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光伏行业在核心技术环节不断获得突破,生产工艺持续优化,规模化生产稳定性也逐步提高。目前,我国已掌握全套晶硅电池关键工艺技术,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已分别达到18.5%和17.2%,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电池组件企业成本不断下降,至2012年底,部分企业生产成本降至0.6美元/瓦。多晶硅生产已掌握改良西门子法万吨级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少数企业生产成本已达到近19美元/千克的国际先进水平。
2012年欧、印等国家和地区继美国之后先后发起针对我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双反”调查,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光伏电池产品的出口,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光伏行业危机。2012年5月和10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光伏电池“双反”调查分别做出初裁和终裁,对我国晶体硅光伏组件征收2.9%至4.7%的反补贴税,征收31.1%至约250%的反倾销税。如果说美国的“双反”裁定对中国光伏行业是一次巨大打击,欧盟提起的“双反”调查极有可能是灭顶之灾。2012年9月和11月,欧盟委员会先后决定对中国光伏电池产品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范围囊括了光伏产业上下游的几乎全部产品,包括硅片、电池片、组件,2013年2月还加入了光伏玻璃。
一方面,随着光伏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光伏系统安装成本逐步下降,运营光伏电站的投资回报率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我国光伏组件产品出口大受影响,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在原有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基础上,大力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同时将2012年年初公布的《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光伏装机规划目标上调至20GW。双方面的作用下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在2011年基础上迅速扩大。据统计,2012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4.5GW,同比增长66.7%,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
受国际贸易保护影响,我国部分光伏企业正在酝酿实施产业转移,通过到海外建厂等方式规避贸易风险。同时,全球市场的开拓也正朝着多方位、多元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欧洲市场。此外,为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光伏企业业务逐渐由以往的电池组件制造向下游系统集成甚至电站运营拓展。一方面可通过电站建设拉动自身光伏组件产品的销售;另一方面可促使业务多元化,通过电站投资与运营可以带来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国内如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等重点光伏企业已纷纷涉及到下游系统集成业务。与此同时,大型发电集团开始向电池制造业进军。
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光伏生产企业出现破产倒闭,行业整合势头初显。一方面,多晶硅、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的价格持续下滑,我国8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停产,电池片和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则是生产多卖多亏;另一方面,欧美“双反”调查使得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大幅下滑,对于主要依赖欧美市场的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加大了我国光伏生产企业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的风险。孚日光伏、宁夏阳光等一批企业相继宣布破产。进入2013年,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商无锡尚德也宣布破产重整,这是我国首个宣布破产重整的大型光伏企业。
从产量看,多晶硅产量保持平稳发展。2012年全球多晶硅产能达到40万吨,产量达到23.4万吨,与2011年的24万吨相比,略有下滑,其中电子级多晶硅产量约为2.5万吨,其余为太阳能级多晶硅。受供需关系所影响,多晶硅价格快速下滑,全球多晶硅价格降幅达到30%以上,至2012年底,多晶硅现货价格仅约为16美元/千克,低于行业多晶硅企业平均生产成本。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全球多晶硅进入四国争霸阶段。2012年,我国以近7.1万吨的产量位居全球首位,美国以5.9万吨位居第二,接下来的韩国、德国和日本产量分别为4.1、4和1.3万吨,其中我国和韩国主要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日本主要供应电子级多晶硅,美国和德国则兼而有之。而在产能方面,我国以19万吨的产能稳居全球第一,美国以近8.6万吨的产能位居第二,韩国以5.7万吨的产能位居第三,德国和日本约为5.5和1.9万吨。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全球多晶硅产业集中度趋高。德国Wacker公司以3.8万吨的产量位居全球首位,我国江苏中能公司以3.7万吨的产量位居次席,接下来韩国OCI、美国Hemlock和美国REC公司分别以3.3万吨、3.1万吨和2.1万吨位居三到五位。前十家多晶硅产量已占据全球多晶硅总产量的79%。
多晶硅产量下降,企业开工率明显不足。全年多晶硅产量达到71000吨,位居全球首位,约占据全球总产量的30%,与2011年的84000吨相比,下降15.4%。2012年我国从国外进口多晶硅82700吨,同比增长28%。截止2012年底我国已具备投产能力的多晶硅企业达到50家以上,产能达到19万吨。但受多晶硅价格快速下滑影响,我国多数多晶硅企业已停产,截止2012年底,全国仍在保持开工或低负荷运行的企业仅有8家,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50%,产能基本可满足我国近16GW的晶体硅电池生产需求。
规模优势显著,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从我国企业发展状况看,企业生产规模不断增大,产能万吨级以上的企业已达到4家,分别是江苏中能、赛维LDK、洛阳中硅、重庆大全,总产能达到10万吨,约占据我国总产能的52%,2013年将再增两家(新特能源和四川瑞能)。与此同时,我国有四家多晶硅企业(江苏中能、重庆大全、亚洲硅业、洛阳中硅)产量在2012年跻身全球前十,而这四家多晶硅企业产量约占据全国总产量的69.5%,同比提高9个百分点。而全国前十家多晶硅企业产量约占据全国总产量的89%,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仅江苏中能一家企业的产量就已占全国半壁江山。
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光伏领域专利申请数共134256件,在2010年以前,光伏专利年申请量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状态,在2010年达到顶峰,但随着之后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日趋成熟,年申请量出现下降趋势。
截至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光伏领域专利申请量为38812件,其中国内申请33345件,占86%;国外申请5467件,占总量的14%。由于国内申请量的剧增,我国光伏领域专利年申请量在2011年达到顶峰,但由于光伏产业在2012年开始出现的困境,专利年申请量也出现下降。下图为我国主要光伏企业专利申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