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平台体育
这是一份遗失了半个世纪的珍贵演讲手稿,手稿的主人是196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乔治·沃尔德。
也许你对这一个名字不太熟悉,但一定听说过吃胡萝卜对视力有好处的传闻。沃尔德的主要贡献就是发现了维生素A是视网膜感光色素的主要成分,对正常视力不可或缺,缺乏它会导致夜盲症,而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他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到访我国的诺奖得主科学家。沃尔德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他对很多政治和社会事件都发表了独到的看法,这中间还包括反对越战和核军备竞赛。由于诺奖的光环,他的很多言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为生物学家,他用科学研究解释了“世界是怎样”;作为社会活动家,他试图用科学的逻辑回答“世界应该是怎样”。
科学的核心就是从事实中提炼规律。我们大家可以因为观点不同而各执一词,但自然规律是最终的法官。沃尔德很关注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威胁。他不同意有人说的科学正在异化,他认为,“真正的科学是无法被异化的,因为科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使人在这样一个世界上能更自然、更自如地表现出自己的本质。”但是“技术”作为将科学转化为成果的手段就不一定了。沃尔德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的社会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几乎将所有的技术进步都视为好事儿,然而,很多重大技术的关键决策都是技术创立者自行作出的,他们的动机可能是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
相反,真正需要被给予投票权的是技术的使用者。联想到今时今日互联网的隐私问题、基因检测带来的伦理问题、大数据算法带来的偏见问题,究竟谁来替技术的使用者或受影响者发声?谁又来为技术的野马套上缰绳?相比于事后惩罚,伦理先行才可能正真的保证负责任的创新。所以,沃尔德认为对技术正确的立场是“知我所能,但不尽所能,谨慎地选择,只发展那些对人类社会有用、有益的技术”。换句话说,对技术价值的终极判断,不是其商业经济价值高低,而是技术对人的价值究竟几何,而这个“人”应包括全体人类。
沃尔德对人类的命运充满关切,他也提醒人类,如今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因为经历自然和文明的双重演化过程,人类已经从生物圈中的一个种群变成了可以影响或决定生物圈的种群。所以,此时此刻,人类不光是为自己做选择,也是在为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灵做选择。按照沃尔德的说法,“这个星球乃至宇宙创造生命以及人类,是为了思考它们自身。通过我们,物质得以认识并理解自身,这就是造物的顶点”。沃尔德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问题,可是我们是不是善用了这一思考自身的能力了呢?比如,你是否思考过这两个问题——“自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对改善其他物种的生存条件做过什么?”“如果其他物种可以发声,它们又会如何评价自己的这位邻居呢?”沃尔德认为,“逆势而行才是人类独有的方式,若只是放纵欲望,任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然后灭亡,那我们和恐龙有什么不同?”
不仅如此,我们今日做的每一个选择,也是为我们的后代做出的选择。关于“世界应该是怎样”的问题,沃尔德给出了一个相当简单又直接的答案,确切地说,这是一个供全社会思考行动与决策的金标准,就是“是否能创造一个对孩子更好的世界”。比如,我们的消费主义是否正在透支属于子孙后代的资源,我们是不是正在制造他们将要继承下去的垃圾污染,我们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否会让他们在生态系统中变得孤立无援?
除了上面几点,作为一位对人类社会充满反思和忧患意识的学者,沃尔德在这本书中着重讨论了三件事:我们从何处来(宇宙与生命演化),我们是谁(人类演化),我们又要到何处去。一本篇幅不大的小册子,涉及如此大哉问,势必要做到字字珠玑、切中要害,沃尔德做到了。也许正是大家才能写出这样的小书,因为他们站得高看得广、钻得深吃得透,更重要的是,想得清楚、说得明白。哈佛大学的校报曾经这样评价沃尔德的生物学入门课,“哈佛大学建校以来从没有这样的课,科学家上完这门课后会变成诗人,诗人上完这门课后成了科学家”。个中原因从这份讲稿的文字中也可窥见一斑,比如他写道:“我们不需要神的启示去与宇宙合一,因为我们就是宇宙的一员,由宇宙的材料制造成,以群星为祖先,宇宙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在人的沉思中,宇宙在沉思;在人的创造中,宇宙增添了新篇章。如果人死去,宇宙的一小部分也会跟着死去。”别认为诗意会让科学失去力量——感性让理性变得亲切,没有人能拒绝亲切。
沃尔德不以先知自诩,但他却在几十年前写下了当今世界发生的情形,正如第一章中所指出的,“我们的社会因全球化的冲击正在经受着一场全球范围的认同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类作为生存在地球上的一个物种的共同使命和对未来发展的共同愿景都岌岌可危”。对此他开出的良方是他本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信仰,这信仰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向往,它基于对宇宙了解之后,人类对自身的清醒认知——我们是浩瀚宇宙中漂游的一只小舟上的乘客,而万物互联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理解我们身处的系统,才知道怎么在系统中繁荣。按照沃尔德的说法,如今科学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统一的宇宙观,这宇宙中有生命,生命中又有人类。可别以为这是科学家一厢情愿的理想,此时此刻,人类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恰恰证明,目前跨越各种社会、政治、宗教和道德体系的共识,最大有可能来自科学领域。因为,自然规律不会因意识形态、政治偏见或权力意志而改变或让步。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